未来10年,显示行业将出现多种技术共存的局面
摘要:技术变革关口下,显示面板技术及市场走势将会怎样?当前,显示面板技术变革正处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LCD、OLED、MiniLED等技术均在各自的赛道和产品区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业内人士对爱集微表示,“未来10年,显示行业将会出现多种技术共存的局面。”
文章转载自:显示与触控网
技术变革关口下,显示面板技术及市场走势将会怎样?当前,显示面板技术变革正处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LCD、OLED、MiniLED等技术均在各自的赛道和产品区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业内人士对爱集微表示,“未来10年,显示行业将会出现多种技术共存的局面。”
为此,笔者也对LCD、OLED、Mini LED等显示技术进展以及市场走势进行总结分析。
大尺寸TV面板
众所周知,疫情带动“宅经济”发展,电视、笔电等消费电子需求大增。终端市场需求强劲,也带动上游 LCD 面板价格持续上涨。自2020年6月开始,LCD TV面板价格持续上涨至2021年6月份,行业也迎来了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上涨周期。
不过,随着终端需求转弱,上游原材料供应趋稳以及TCL华星10.5代线工厂(T7)、惠科8.6代线工厂(H5)等厂商产能的释放,行业供需出现反转,持续一年左右的LCD TV面板“涨价潮”宣告结束。以小尺寸的32寸产品为例,7月每片均价高达87美元,现已跌至每片41亿美元,跌幅达53%。而大尺寸的65寸产品每片均价从7月的288美元跌至179美元,跌幅为37.85%。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面板厂商或继续扩展其产能。例如惠科将扩展H2、H4、H5工厂产能。而京东方B17在实现18万片/月之后,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产能,附加的产能为12万张/月。
Omdia指出,中国大陆新产能开出、后疫情时代面板需求减少、非面板零件的短缺以及物流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明年Q1 LCD TV面板价格出现持续下降,从Q2开始,面板需求将增加,电视面板价格将逐渐反弹;同时元器件短缺将会是2022年持续影响面板价格的因素。由于电视需求在后疫情时代的变化将会十分剧烈,电视面板的价格随着供需的变化将有可能呈现一年内出现两次循环的现象。
而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也向爱集微表示,“2021年七月,终端厂商的库存非常高,部分头部品牌几乎达到了历史新高。由于预判到LCD TV面板会跌价,头部品牌也进行了库存的清理。但国庆和双11备货,导致目前库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不过,伴随着终端市场需求的恢复,今年二季度之后面板价格或企稳回升。”
从供应端来看,部分面板厂对既有产线产能的积极扩充将带动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有效供应产能同比增幅明显。根据群智咨询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产能面积同比增幅达到8.1%。
综合供应和需求来看,根据群智咨询供需模型测算,2022年一季度全球液晶电视面板面积基准的供需比为6.2%,供需形势相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缓解,但依然供应宽松,液晶电视面板价格维持下降的趋势,跌幅逐步收窄。二季度随着面板价格逐步逼近现金成本,同时,内销备货需求有望恢复,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能否企稳以及部分尺寸的面板价格或迎来拐点。
与LCD TV面板价格走势较为类似的是,疫情推升宅经济需求,用于大尺寸电视的OLED面板价格于2021年Q2出现3年来首次上涨,但Q3再度转为下跌(下滑约3%)、Q4跌幅扩大至5%,近两年来价格已下跌2成。
大尺寸OLED面板价格持续下跌,与三星显示、LGD增产有很大的关联。2020年以来,LGD不断提高广州8.5代线电视用OLED面板产量,当前其OLED面板年间出货量已较2020年(450万片)大增7成至750万片。同时,三星显示QD Display正式量产标志着OLED TV面板供应由单一供应向多元供应格局转变,对OLED TV面板供应提供了更强保障。群智咨询预计2022年OLED面板出货将突破1100万片,渗透率将达到4.3%。
而在热捧Mini LED电视方面,伴随着大厂入局,业界对2021年Mini LED电视市场抱有较高的期待。但由于Mini LED背光模组成本较高,增加了Mini LED电视的成本,导致价格较高的Mini LED电视遭市场冷落,销量不如预期。
奥维云网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揭美娟向集微网透露,奥维云网已经将2021年Mini LED电视市场规模从25万台降至15万台左右。GfK更加不看好Mini LED电视市场,甚至预计2021年中国Mini LED电视的零售量规模仅为7万台。
不过,随着Mini LED成本的下降,该产品的竞争力也有望加强。董敏表示,当前产业上下游厂商向Mini LED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今年和明年Mini LED将成为电视产品的新技术主流,Mini LED电视激烈的市场竞争还将持续三年左右。
整体来看,在全球数字化以及IoT的大浪潮下,用户使用场景和应用需求的变化为产品创新带来了机会,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量空间,特别是OLED、Mini LED、超大尺寸、高刷新率电视等细分市场的需求均有不错的增长潜能。群智咨询认为,强化创新,挖掘细分场景需求,满足不同消费者对电视的个性化需求,是品牌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创造更多产品价值的必经之路。
中小尺寸领域
目前TFT-LCD所使用的半导体基底材料主要有三种,分别是a-Si、LTPS和IGZO。其中,a-Si 技术由于成熟稳定,成本较低,可在所有尺寸产品上实现较高的良率,早期的TFT-LCD面板以a-Si基底材料为主,但目前已不能达到市场最 新需求,主要应用于中低端智能手机、车载等专显市场及价格便宜的EPD(电子纸)面板。
在过去两年里,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教育类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需求迅速增长,导致a-Si LCD产能供应处于非常紧张状态,产品价格也持续上涨。不过,随着市场需求下滑以及新产能的开出(新增产能包括信利仁寿5代线、河南华锐5代线、绵阳惠科8.6代线等),行业供需反转,产能也由紧缺转为过剩,a-Si面板价格从2021年7月开始连续下滑,预计下降趋势仍将继续。
而LTPS适用于分辨率、电子移动速率要求较高的中小尺寸高端LCD面板。由于受到OLED技术的挤压,其逐渐退出中高端手机市场,并逐渐转向平板、笔电、车载等市场。
随着技术更迭以及市场需求转变,国内面板厂商也加快了中尺寸的战略布局,例如TCL华星已将T3产线的一部分产能转向中尺寸产品开发,同时拟扩建一条月加工玻璃面板4.5万片的第6代LTPS LCD显示面板生产线(t5)以及氧化物半导体显示产线(t9),生产车载、笔电、平板、VR显示面板等中小尺寸高端显示产品。
而金属氧化物(IGZO)具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电子迁移率越高则器件信息传输量越大,可使用更窄的通道传递信息,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并具有高亮度、低功耗、窄边框的优势。目前国内布局该技术的企业有京东方、TCL华星、华映科技、龙腾光电(技术改造)、惠科等。
在OLED技术方面,凭借窄边框、可折叠、低功耗等多项技术优势,OLED面板已广泛应用于全球一线品牌的旗舰手机上,其市场渗透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OLED面板也逐渐往笔电、平板等市场渗透。例如,三星、华硕、联想、惠普、戴尔和小米等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最近已经或即将推出OLED笔记本电脑。
具体市场来看,在智能手机领域,随着终端市场需求下滑,手机面板出货量也呈下滑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为4.8亿片(玻璃小片口径),同比下滑约6.5%。
而在整体下降趋势中,不同技术类别的手机面板出货呈现分化现象,包括LTPS和a-Si在内的TFT LCD市场已趋于饱和,而随着5G智能手机新机型的发布,OLED的需求得到增长,三季度OLED面板出货约为1.7亿片,同比增长约为39.2%,出货渗透率约为35.1%,同比上升约11.5个百分点。
为了应对OLED强劲的市场需求,中国显示面板厂商正加速推进柔性OLED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以追赶三星、LGD等厂商。根据群智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6.4亿片。分区域来看,中国大陆厂商的OLED面板出货量约1.4亿片,同比增长约60.1%,以增长幅度两倍于全球平均增幅快速成长。其中京东方(BOE)以6000万片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国内居首位。
Omdia预计今年智能手机显示面板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随着LTPS LCD在智能手机显示面板中失去市场份额,六代线LTPS LCD工厂将被分配到生产平板电脑和车载面板,这些都是高分辨率、大尺寸的显示面板市场。
在笔电领域,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高端舒适、性能优越的笔记本需求扩大,性能轻薄本需求旺盛,市场上新品迭代热潮涌动。同时挖矿市场持续火热,带来一定量的游戏本消费需求。据群智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笔电市场三季度整机出货规模积极增长,同比有约16.8%的增幅;四季度市场热度稳定,2021年全年出货规模有望达到3380万台以上,同比大幅增长约18.1%。
在屏幕技术方面,OLED市场逐步扩大,渗透率增加。OLED产品在三季度出货约为16万台,中国市场渗透率达到了1.7%。今年的OLED产品种类繁多,产品价格整体下探,市场在进一步向下拓展,品牌方联想华硕等都上了很多的OLED产品。面板厂商也在积极生产,OLED折叠屏将于明年集中量产,预计今年OLED产品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在Mini LED技术方面,2021年苹果新推出的两款搭载Mini LED屏的笔电问世,引爆了市场热度,但MiniLED的成本比较高,外加供货周期不稳定,以苹果为首的Mini LED产品后续的增长会有所放缓,市场发展的主旋律还是在OLED上。
群智咨询表示,今年在新品迭代加速下,中高端机型将继续保持高需求,但是增速有会有所放缓。下半年挖矿需求将会减缓,对于中国游戏本产生的强劲推力到了下半年也会转弱。预计今年中国笔电市场出货规模约为3460万台,市场空间比较可观。
在车载领域,得益于汽车智能化,屏幕搭载率的快速提升,整体需求仍然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据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全年前装车载显示市场总出货量约为1.64亿片,同比增长约22%。
从车载显示产品技术规格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在座舱内的加大探索,车载显示向高分辨率,大尺寸化及极致窄边框的趋势发展。在天马、友达、LG显示、TCL华星等面板厂的积极推广下,LTPS LCD表现十分抢眼,尤其是借助大尺寸化发展趋势下10英寸以上的主力产品和HUD抬头显示搭载率提升,LTPS LCD车载显示产品渗透率快速增长。根据群智咨询新测算,预计2021年全球LTPS LCD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约1900万片,同比增长约83.4%,渗透率提升到约12%,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从中小尺寸面板技术走向来看,OLED面板已经基本占据中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并逐渐向低端领域渗透。而LTPS LCD面板在手机领域失势,势必会在IT、车载等市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经过多轮洗牌,面板双雄友达和群创替代五虎格局
从“五虎”到“双雄”,细看中国台湾面板产业发展轨迹。芯历史──纵览国内外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挖掘行业奇闻趣事,以古鉴今,探寻产业未来发展之道。
集微网报道,面板在中国台湾曾被视为“明星”产业,甚至与当地半导体产业平起平坐。回顾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的发展史,曾有过与日韩争锋的辉煌,也曾经历过“五虎”变“双雄”的窘迫,如今在韩国面板产业碾压以及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崛起下,更是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
日韩之争的“红利”
纵观面板产业的发展,往往遵循着新产线投产——产能过剩——面板降价——面板厂亏损——降低产能利用率或关闭产线——产能不足——面板涨价——再次投产的运行轨迹,所以在这一“洗牌”的过程中总有人“出局”,也有人顺势崛起。
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的发展还要从日韩两国之争说起。
在全球面板产业中,日本和韩国当属于率先发展的梯队。自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于1968年研发出首片液晶显示面板(LCD)后,日本盯上了这一技术并于1970年进军LCD这一领域,并先后涌现出精工、夏普等优 秀企业;而韩国的起步则较日本晚些,三星和LG于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投资薄膜晶体管的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
日韩两国为了抢占市场,由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97年前后,日本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和面板产业低谷的双重打击,三星、LG则凭借着前几年的大幅扩产蚕食了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不过掌握着尖端技术的日本也未就此放弃,其将目光瞄准了当时亚洲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中国台湾,与当地的合作伙伴签订TFT-LCD技术转让合同,弥补了日本产能不足的同时获得了大量专利转让费。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相关部门在2002年提出了“两兆双星”计划,其中“两兆”指在2006年,半导体与彩色显示产业两项产业的产值各突破一万亿元新台币。
在技术的加持以及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台湾面板产业形成了友达光电、奇美电子、广辉电子、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五虎”的格局。数据显示,2003到2009年,中国台湾的面板产业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新台币,该地区液晶面板出货量更是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份额,形成了与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
“五虎”变“双雄”的无奈
不过好景不长,刚刚熬过2008年经济危机的中国台湾面板产业又遇到了2009年的产业下行周期,有产品却无市场,不得将产能利用率降低至四成。
彼时,中国大陆向其伸出援手,长虹、康佳、TCL等九家电视企业与友达、奇美签署了交易总额为44亿美元的采购合同,总需求量超1200万片。然而台企专而以“不愿依靠内地客户,怕渠道被控”为由低价将面板卖给了韩企,囤积了大量面板的韩企进而坐地起价。这也为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的衰退埋下了种子,失去大陆市场的同时经历了三年(2009-2012)的连续亏损。
除了产业发展不景气外,参与“操纵市场价格”而被反垄断机构罚款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瀚宇彩晶便是鲜活的案例。从2001年到2006年期间,瀚宇彩晶和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共召开53次“晶体会议”,交换液晶面板市场信息的同时协商液晶面板价格。经美国司法部以及中国大陆反垄断机构查明后,分别处以3000万美元和24万人民币的罚款。此外,瀚宇彩晶也收到了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的罚单。
另外一家“五虎”之一——中华映管的破产则令面板产业唏嘘。中华映管成立于全球映像管电视机(CRT TV)风靡的时代,并一度成为全球彩色CRT厂商龙头。之后顺势进入TFT-LCD液晶面板领域,不过后期布局以智能手机中小尺寸面板为主,产品组合较为单调,加之家族集团转型难、本身财务体质不佳等因素,在连续10年亏损后于2019年9月宣告破产。至此,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的另一颗“巨星”陨落。
而后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经过多轮洗牌,广辉电子并入友达光电,奇美电子被整合进鸿海集团旗下的群创,面板“双雄”友达和群创也替代了以往的“五虎”格局。
两面夹击的困境
目前,中国台湾面板产业在韩国和中国大陆的夹击下,日子似乎并不好过。在OLED占据主流的时代,中国台湾企业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即投入Micro LED研发,不过Micro LED还存在着LED外延片与芯片、大面积化、巨量转移、良率等技术难题,过高的生产成本也加大了其普及的难度。
以产品价格而言,Micro LED目前更多用于10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电视和商用市场,产品价格较高,在10万元以上。三星作为MicroLED产能最大、技术最完备、商用产品最多的公司,已发布的110英寸MicroLED彩电价格高达1.7亿韩元(约合89.85万元人民币),即使消息人士称三星计划将今年5月投产的89英寸和101英寸新机型的成本降低约40%,也要1亿韩元(52.53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按照这个价格估算,即使是小尺寸寸的家用电视也将价格不菲,短期内难以进入普通家庭。因此,群创、友达等中国台湾面板厂商在Micro LED的投入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
韩国和中国大陆则早已进入OLED时代。三星Display、LG Display甚至宣布停产液晶面板,除了保留本地的部分生产能力之外,两家公司基本上告别了LCD市场,专心OLED这个高端显示市场。
中国大陆方面,京东方、TCL华星、天马、维信诺等公司近年来大力建设5.5代/ 6代等高世代OLED生产线,并逐渐获得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认可。业内专家预测到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OLED面板总产能占比将近46%,届时将成功取代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应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和中国大陆在抢占OLED市场的同时,也从未停止对Micro LED的研发,届时中国台湾能否凭借这一技术翻身还需交给时间的验证,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Micro LED市场也会掀起激烈的竞争。
中国台湾面板产业显然已在OLED时代完全失去了竞争力,LCD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中国大陆崛起的厂商蚕食,虽然Micro LED的前景和风险相伴而行,但这或许是中国台湾面板产业最后的翻身机会。
2022年开年,中国面板业迎来了新建面板产线热潮
面板业再迎产线扩建潮。长沙惠科8.6代线第10条产线点亮、友达光电10年后再新建8.5代线、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正式点亮、LG显示广州新建一条8.5代OLED生产线、广州华星建设8.6代氧化物半导体项目、维信诺建设第6代柔性AMOLED模组项目……2021年营收规模创造历史*高位的面板行业,2022年开年又迎来一波高端面板扩产潮。
在疫情发生后面板供需逐渐宽松的大环境下,平衡“结构升级”与“市场换挡带来的盈利压力”成为今年面板业的一大课题。
2021年面板营收规模创历史高位
回顾2021年面板业发展态势,上半年,受到旺盛的终端需求和驱动IC等上游供应链材料紧缺影响,显示面板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面板价格持续上涨,全球各面板厂商营收均创历史新高。进入到下半年,市场需求逐渐回归理性,液晶面板结束了历史上最长的上行周期,各应用产品价格先后回落。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型显示面板行业营收规模创造了历史*高水位,达到约136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8.2%。
就面板类别而言,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19.4亿片(Open Cell统计口径),同比增长约2.6%。同时,2021年全球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6.4亿片,同比上升31.1%。随着国内OLED面板厂产能逐步释放,2021年中国大陆厂商的OLED面板出货量约1.4亿片,同比增长约60.1%,增长幅度两倍于全球平均增幅。
2021年全球TV面板市场营收规模约为429亿美元,同比增加约25.4%。由于TV液晶面板价格周期性波动剧烈带来的盈利波动显著,加之需求透支将导致终端市场需求疲软,面板厂商产能策略向IT产品和商显产品转移,预计2022年TV面板营收规模呈现稳中下降趋势。
随着居家办公、游戏娱乐的消费习惯成为主流,笔电市场持续保持活力。2021年全球笔电面板市场呈现积极增长态势,整体营收约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9%,营收占比突破10%,仅次于智能手机和TV.未来,笔电市场结构升级将加快,低端需求萎缩,中高端市场需求旺盛,新产品迭代将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换机需求。
群智咨询TV事业部研究总监张虹向记者表示,预计2022年手机面板出货维持相对稳定,而Notebook、Monitor、TV等大尺寸应用面板出货受到需求消退的影响,同比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Notebook出货面积同比下降3.8%,Monitor、TV面板的出货面积依然能够维持相对不错的增长。大尺寸化带来的面积增长依然是面板厂商去化产能最有效的途径。
新建产线剑指高端产品
2022年开年,中国面板业迎来了新建产线热潮。
2月7日,长沙惠科第8.6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第10条产线点亮,采用大尺寸第8.6代IGZO氧化物半导体背板技术路线,主要产品为4K、8K等超高清大尺寸显示面板。
2月8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广州市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囊括主要生产高端车载、医疗工控、航天航空等专业显示面板及MicroLED新型显示产品的广州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项目和维信诺第6代柔性AMOLED模组项目等。
2月11日,友达光电宣布睽违十年在中国台湾再建第8.5代线,初始将以a-Si技术为基底,并向上延伸LTPS等,也不排除有Mini/Micro LED产品加入,后续将针对市场需求,以大型化、高值化、曲面、窄边框等高值产品为主应对高阶IT面板需求。
2月15日,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第六代柔性AMOLED产线正式点亮,规划的均为柔性屏产能,以智能手机产品为主,天马目前一共拥有3条AMOLED产线,有望提升天马在中小尺寸高端显示特别是AMOLED领域的市场地位。梳理各大厂商的最 新建线逻辑——覆盖大中小尺寸,剑指OLED、4K/8K、高阶IT面板,基本与业界研判2022年显示产业迎来结构升级之年步调一致。
Omdia显示部门研究总监谢勤益表示,2021年,8.5代线和8.6代线产能的54.8%用于液晶电视面板生产,2022年这一数字将降至48.7%。2021年,8.5代线和8.6代线产能的8.4%用于OLED电视面板生产,这一数字在2022年将上升到10.6%。2021年,20.9%的8.5代和8.6代线产能用于桌上显示器面板生产,2022年将上升到24.4%。2021年,8.5代和8.6代线产能的7.4%用于笔记本电脑面板生产,2022年将增加到7.9%。
张虹指出,从产能投资角度看,全球显示面板市场投资将呈现两个方向的特点:一是面板厂商对LCD新线投资步伐明显放缓;二是对OLED的投资依然保持积极态势,方向会由小尺寸转向中大尺寸,由低世代(6代)向中高世代线转变,从原来的Flexible OLED向多元技术转变,WOLED会持续扩产,QD-OLED产能会呈现持续的增加。
平衡高附加值与盈利压力
2021年,中国面板企业把握住了机会,实现了全面盈利,也促进了京东方和中电熊猫、TCL华星和三星、杉杉和LG化学等整合,催生了新技术成长,加快了创新应用进程,但也依旧面临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升值空间。
从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面板业升值空间:当韩国面板产能出货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时,可以实现约395亿美元的营收,而当我国面板出货面积高达1.3亿平方米时,营收约为427亿美元。出货翻番,营收并没有显著提升。
对此,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解释道,这说明韩国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强,其中贡献很大的就是AMOLED.中国面板产业在LCD领域产能占据优势,韩国在逐渐减产。
在梁新清看来,韩国面板厂由于成本竞争力低下,只是退出了LCD的生产环节,却依旧在加大后端市场应用,每年从国内面板厂采购大量LCD面板,用较低的价格采购质量最 好的屏幕,导入高端电视中,而将资金投入到自身新技术研发中。对此,国内产业要有清醒的认识。
2022年全球面板产能将继续增长,群智咨询预计2022年全球显示面板产能同比将达到12%的高速增长,总体产能增速达到2013年以来最大增幅。而进入疫情常态化时期,需求被提前透支,面板供需逐渐宽松,在大盘疲软的态势下,面板厂商继续维持高盈利水平的压力将不断增加。
在“探索高附加值”和“顶住盈利压力”这个天平上,需要面板业做出极大努力。对此,群智咨询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提出了三点建议:
要在提升效率基础上,以技术升级推动产品升级。当前发达国家市场需求透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全球低端需求低迷。低端需求低迷带来大盘下滑的风险,若要刺激低端需求则要靠价格,在成本上涨的趋势下,降价损失盈利,难为长久之计。因此,应通过技术升级带动产品升级,通过产品升级拉动更新换代需求,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从周期型转向成长型模式转变。
要深挖细分市场,做好场景创新至关重要。疫情常态化时期用户场景细分化趋势愈加明显,办公、电竞、娱乐、专业显示等领域内细分化场景愈加丰富;智能座舱概念下带动多元车载显示兴起。做好细分市场的产品选择与策略优化,激发用户潜力,对于市场分化下确保和提升盈利能力尤为重要。
要警惕盲目扩张规模,2022年市场转换、增速下降为大势,企业应提高组织灵活应变能力,协同供应链,响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避免盲目扩张对市场秩序和自身经营的不利影响。
信利200亿元投低世代LTPS产线引业界关注 中小面板厂商探索破局之道
目前,由于面板价格持续下跌,各大面板厂商的投资活动几近停滞,中小面板企业承压不小。在此背景下,如何发展,成为中小面板企业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近日,信利集团以200亿元投资第6代TFT-LCD生产线项目。信利斥资数百亿元投资低世代产线的扩张举动,引来业界关注。
信利200亿元投向LTPS产线
信利国际于1991年在港交所上市,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元件、部件制造商,也是全球顶级汽车显示屏供货商之一。公司主营业务面向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后者主要指的是汽车、家用电器、可穿戴设备及医疗等领域的液晶显示器。数据显示,信利在2020年的营收为222亿港元,净利润6亿港元,其中液晶显示器产品占总营收的64%。
据业内人士分析,从200亿元的投资规模以及信利以往的投资经历来看,该产线应该是支持超高分辨率的LTPS产线,包含从面板到显示模组的完整产能配套。
奥维睿沃高级研究经理荣超平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长期来看,头部面板厂的规模竞争优势逐渐扩大,对于中小面板厂来说,投资下一代技术领域难度较大,因为需要消耗大量资金。”
信利“逆流而行”背后的逻辑
在面板行业承压的投资低谷期,信利为何选择“逆流而上”,并且选择了低世代LCD产线呢?
据悉,此次信利投资的第6代TFT-LCD生产线项目,主要针对高端车载显示、工业医疗及物联网、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中小尺寸显示屏市场需求。信利官网显示,信利早在1996年就开始在车载显示屏领域进行布局,如今已成为全球车厂的主流供应商。
“随着物联网及5G时代到来,更多生活场景将成为显示应用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新型显示技术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LCD、OLED及微显示等。但中长期来看,中小尺寸LCD面板仍然拥有较长生命周期。”群智咨询车载显示分析师陈自伟向记者说道。
近年来,车载显示器的需求不断增多。2012年,特斯拉的电动车Model S亮相,车内中控面板首次采用17英寸高清LCD屏,开启了车载显示大屏时代。之后,奔驰新款车同时并排配备了两块12.3英寸屏幕,新款奥迪A8中型车共配备了三块液晶显示屏,车载显示进入多屏时代。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预计2021年全球前装车载显示面板的出货规模约为1.64亿片,其中OLED显示面板的占比不到1%(约0.2%),市场仍然以LCD中小尺寸面板为主。
不难看出,信利的投资很大原因是看上了车载显示屏及相关业务的市场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时期投资6代线,能够减少投资周期的运行成本。
中小面板厂商探索破局之道
目前,全球面板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集中,中国大陆头部面板厂京东方、TCL华星、惠科持续扩大产能,不断挤占其他中小面板厂的市场份额,面板产业格局加速变化。
受到来自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厂高世代线的降维打击,韩系LG显示、三星显示开始加速液晶产能退出,并积极布局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而中国台湾面板厂群创和友达持续减少TV面板产能,以降低对TV营收的依赖,将产能更多转向IT、工控、车载等领域,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国内中小面板厂整体产能扩张受限,与头部面板厂逐渐拉开差距。
“在市场行情较好的阶段,中小面板厂处于盈利水平,但随着面板价格再次跌入低谷,行业出现亏损,企业运营压力会增加。同时,在上游供应链、客户结构稳定性等方面,中小面板厂与头部面板厂差距拉大。”荣超平对记者说,中小面板厂要么被兼并收购,像中电熊猫在2020年将南京G8.5和成都G8.6转让给京东方;要么布局差异化产品,比如中国台湾的友达、群创逐渐减少TV面板产能,产能更多布局工控、车载、医疗、AR/VR等领域,以保证在盈利的情况下生存。
在Omdia首席分析师Ricky Park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得到缓解后,配合虚拟现实的元宇宙生态系逐渐兴起,VR面板需求将被唤起。Omdia预计,3D游戏和视觉娱乐将刺激VR和AR的新需求。预计LTPS LCD将主要用于车载市场,并且进一步提高分辨率等核心指标,以避免在智能手机市场与OLED竞争。
”群智咨询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随着物联网及IoT数字生活的到来,寻求多场景突破成为更多中小面板厂今后发展的机会及突破点,比如智能工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
来源:爱集微
欢迎投稿
QQ:2548416895
邮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会将您订阅的信息发送到您订阅的邮箱!